如果凯歌不再少年——写在《赵氏孤儿》上映前的忧伤
大约七八年前,在哈尔滨的学府书城我买了一本《少年凯歌》,还有一本陈墨著的《陈凯歌电影论》。那时候的我因为看了在校园里的阶梯教室放映的《霸王别姬》而激动万分,并从此深深地爱上了电影——因为我觉得此片几乎包含了此前我思索多年的所有想法!
记得那时候网络还是个凤毛麟角的高科技摩登产品,DVD还只停留在传说中,占领影碟市场的霸主还是VCD。在浩如烟海的碟堆里翻到陈凯歌的作品,那感觉真的是如获至宝!尤其是在无数碟堆里发现3碟装的《刺秦》——后来知道是取自日本2区的素材,那惊喜真的就像天上掉下了必胜客一样!
《黄土地》是一首诗,传说当年片场中的陈凯歌就是经常吟诗的。熟知中国民族性的朋友,会为片中那起伏如人躯体的山脉所震撼,更会为那喷薄而出的壮阔腰鼓激动得热烈盈眶!一个民族的精神上的枯竭与燃烧都被这土地、这黄河所蕴含(或者说吞没),寓意之深视野之广,可谓前所未有!然而从技术的角度,那些极端的构图与近乎凝固的镜头,也可谓是“开风气先”!
《孩子王》也是一首诗,如果说《黄土地》是一首抒情史诗的话,那么《孩子王》则是现代派的朦胧诗!由于片中对于文化与教育的反思过于隐晦,以及本片形式上的过于“写意”,直接导致了“曲高和寡”的“高处不胜寒”!
随后的《边走边唱》在承载了老陈的人生思辨的同时,在影像上依然流露出了其在驾驭壮阔场面与曲折情节方面的高超功力。
众所周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为他赢得了一切!如果结合他此前的作品,我们便会发现陈凯歌的坚持与妥协——坚持的是关于文化、体制对于人的压迫(或者说是“异化”),妥协的是不再使用具有强烈艺术性的音画形式,反而采取通俗的故事情节(含明星主演)来呈现前面的思辨,于是,跌宕起伏的、花团锦簇的故事是献给普通观众的礼物,而触目惊心的、一针见血的反思才是献给人文读者的真心!
《风月》应该说是过于偏激了,邪恶阴森的基调或许才是老陈的偏好口味,可惜,心地纯洁、思想健康的总局和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作为老陈的粉丝,《刺秦》一直是我的最爱——特别强调一下的是最棒的版本还是日2的“解构版”而非央视6总放的“三段体”。前者在当年轰轰烈烈的首映后遭到一片指责,老陈被迫把“解构”的故事还原到“线性叙事”的“三段体”,这可比是把自己的孩子硬是按照大家的要求来装扮示人,其中的滋味,不言自明!这部被老陈自诩为“伟大的作品”的《刺秦》无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思想与才情的无缝对接,在我心中一直都是绝佳的电影标杆!它以人的视角来解构光鲜历史与绝对权威,其意义可比文艺复兴中呼唤“人”的觉醒!
票房惨败之后,老陈借《和你在一起》成功翻身,一举证明自己的号召力与赚钱力!
在中国电影市场最难熬的时候,在《英雄》开辟出唯一血路的情境下,《无极》登场了。这部作品让老陈再次遭受了暴风雨般的恶评,我曾撰贴(《无极》是部好片的十个理由)反驳批评之声,可惜应者寥寥。
《梅兰芳》对于老陈的意义,如同《和你在一起》——再次度过“信誉危机”。在老王的精湛表演权力撑场下,《梅兰芳》的“妥协”没让全片垮台。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氏孤儿》即将现身。但这一次,我真的猜不出本片将会是怎样的风貌。我知道那个坚持于自己反思与冥想的少年凯歌永将不变,但我更知道经历了多次追寻内心声音而不屑大众口味的挫折,对于任何一个中年男人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少年凯歌》中讲述的“少年心理阴影”反复出现在《霸王别姬》、《刺秦》而《无极》之中,这也确立了这三部作品反思的“源头”。在《赵氏孤儿》中似乎只抛出了一个“牺牲多来保护少”这样的质疑与一段勾心斗角的故事,似乎显得又不那么陈凯歌!我们也只知道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很容易消融掉一个人愤怒与尖锐——我不知道,如果“凯歌不少年”,那么老陈的古装电影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有肉吃跟着你
2010-11-3
评论